2022年8月31日市文廣旅體局、市科技局上線
上線領導名單
市文廣旅體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駱滿星
黨組成員、副局長 張美芳
群體科科長 劉華
市科技局四級調研員 陳海洋
高新科科長 鐘輝昌
社農科科長 伍文彬
市文廣旅體局上線提綱
一、隨著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深入推進,市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長。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全民閱讀的行列中,沉浸在公共文化場館中,收獲知識之美,感受文明之光。那么,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具體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答: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文化是核心。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局持續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上下大功夫,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努力為市民提供更豐富、更便捷、更“對味”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一)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檔升級,持續擴大文化惠民成效。一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今年來,我局聯合市發展和改革局、市財政局聯合下發了《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總體目標和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按照該《方案》要求,今年我局將對全市188個村級文化服務中心進行提檔升級。二是加快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這是我市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一項創新舉措,旨在通過縣域文化公共設施的資源共享,加大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延伸,為基層的人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目前,全市五縣一區均已建立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成率達到100%。三是完成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方面,我們實現了市、縣(區)公共圖書館資源流通共享、通借通還。另一方面,建設了數字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同時,在市區、大型景區建設了14個“源·悅”書屋自助圖書館,并逐步推廣到縣(區);全市建設館校共享圖書點13個,今年計劃新增40個。
(二)加強文物保護利用,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品質。一是加強紅色文物保護利用。我市共有革命遺址685處,其中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307處,重要歷史事件發生地和人物活動舊址215處,革命領導人故居、舊址74處,烈士墓17處,紀念設施72處。目前,部分革命遺址經過修繕開始對外開放,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打卡點、網紅地。如: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龍川“福建會館”、九連工委舊址、阮嘯仙故居等等。二是加強恐龍文物保護利用。目前,河源恐龍博物館已經搶救發掘約20000枚恐龍蛋化石,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為世界之最。同時,我市恐龍遺跡公園保護開發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目前已開始項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強考古文物保護利用。我市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八角樓修繕工程入選2021年度廣東省文物保護工程優秀案例,仙坑登云書院遺址保護榮獲中國建筑學會“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專項獎”,東源樂村石樓等8處不可移動文物成功申報廣東省第十批文物保護單位。同時,進一步完善文物保護機制,頒布實施《河源市革命舊址保護條例》。
(三)加強非遺傳承利用,不斷增強城市文化底蘊。目前,全市共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11項,其中列入國家級代表性項目2項(花朝戲、燈彩-忠信花燈)、列入省級代表性項目29項;共有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2人,其中列入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鐘石金),列入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7人;省級非遺傳承基地3所(花朝戲、忠信花燈、龍川手擎木偶戲);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個(河源市綠純釀酒廠)。一是實施“河源非‘遺+’融合創新接力計劃”。推動非遺項目以固定展方式落戶在景點、街區、民宿等常態化運營的文旅空間。目前,首批河源“非遺+”接力點為3家客流量較大的民宿,5個全域旅游點。如將“客家娘酒”結對“仙塘山居”,從空間裝飾、產品開發,形成非遺主題特色民宿;“忠信花燈”結對“萬綠客家驛站”,從一隅非遺展區到項目體驗、產品包裝,逐漸擴展至整個民宿空間。結合節假日,邀請傳承人到民宿現場展示與游客互動。二是實施“傳統文化藝術體育進校園三年行動計劃”。從2020年開始,以“1+1+N”的活動模式,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的傳承。目前,試驗點康寧路小學已經創建了“傳統文化傳承校園”,以客家貓頭獅舞+傳統武術為主要內容,從編排“獅舞操”開始拓展至各類藝術課堂;推動墩頭藍紡織技藝、忠信花燈等非遺項目創新轉化,推動建立“非遺進校園”傳習基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體育進校園實踐”,通過教師講授、實地考察、傳承人進課堂等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藝術類課程。三是推動非遺傳統工藝項目發展。通過建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彩扎(樓鎮彩扎)項目帶動周邊5鎮13村61戶村民參與流水作業,2021年產值達480萬元;依托“石坪茶制作技藝”項目,輻射帶動周邊村民300多戶約1000多人參與種茶、采茶、制茶及研學,2021年總產值約5000萬元;依托“客家糯米酒傳統釀造技”,在河源市綠純釀酒廠建立非遺工作站,2021年孵化帶動6家企業,帶動200多人就業,產值約1800萬元。
二、旅游是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一種高層次消費方式,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青睞和重視。我市作為旅游城市,力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休閑旅游業重要承載區,請問河源在旅游產品打造、旅游服務提升等方面如何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
答:(一)深挖文化內涵,豐富旅游產品供給。一是始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群眾受益、永續利用”原則,為文化添翼、為旅游鑄魂,促進我市文化、休閑體育、旅游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二是推動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基地建設和康養產品開發,整合綠色食品、粵菜師傅工程、山地運動、文化體育、中草藥種植基地、森林康養等資源要素,打造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溫泉康養項目。三是依托兩江四岸夜景觀及太平古街、大同文創園及各大商業綜合體、南片區旅游集群;深度挖掘文化資源,推進節慶、非遺、文創、演藝、娛樂、購物等疊加,打造河源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
(二)優化旅游環境,加快全域旅游創建。一是大力推動源城區和東源縣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紫金縣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二是推動霍山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源城野趣溝旅游區、龍川綠油花果樹小鎮、蘇區革命舊址群景區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三是全力推進佗城景區、黃龍巖景區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林寨古村和仙坑古村等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三)提升服務質量,助推旅游高質量發展。一是打造更多“一晚兩天”“兩晚三天”精品旅游線路。以源城南片區為核心打造河源“入戶大堂”,推動全市核心景區、特色小鎮、特色鄉村串珠成鏈。今年來,新評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個、省鄉村旅游精品線路3條、首批廣東省驛道鄉村酒店1家、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重點縣1個、示范鎮2個、示范點6個,“河源‘相約源城’美麗鄉村之旅”入選國家文旅部首批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連平縣鄉村振興南部片區示范帶入選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典型案例。二是打造更強河源民宿IP。近年來,我市民宿業發展如火如荼,在全省豎起了良好口碑,走出一條“民宿微景區化+”的特色發展之路。今年來,我市持續推進民宿登記備案(全市已有172家民宿完成登記),并通過編制《河源市鄉村民宿高質量發展戰略與路徑》,開展民宿等級評定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東源縣義合鎮被評為省鄉村民宿示范鎮,楊家小院等8家民宿被評為省鄉村民宿示范點。三是全面提升旅游基礎設施。著力推進旅游廁所建設,全市完成新建和改擴建旅游廁所461座,今年計劃改擴建旅游廁所18座;加快打造全域無障礙旅游標識體系、建立綜合性旅游服務平臺;利用贛深高鐵開通的契機,構建互聯互通的旅游外部交通網絡,提高可進入性和通達性。
市科技局上線提綱
一、市科技局在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為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進科技融灣、融深,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借助“雙區”科研力量和創新資源,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在河源落地建設,布局建設了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河源分中心(燈塔實驗室)、國家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源創新研究院、河源市灣區數字經濟技術創新中心、木本油料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嶺南聯合實驗室等一批高端科技創新平臺。燈塔實驗室目前已組建了智慧農業、生態種植、生態養殖、質量安全和食品加工等5個科研團隊,125位科研人員入駐實驗室。二是實施新一輪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組織專家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一對一”精準輔導服務,推動企業補短板、強弱項。今年上半年,組織專家對全市150家企業開展“一對一”精準輔導服務,輔導企業補短板、強弱項,提高企業申報高企通過率,完成了第一批34家、第二批48家高企申報推薦,第一批34家中33家企業通過省科技廳網評。目前,全市高企存量291家。三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舉辦企業家精準培訓班,引導企業建設研發機構,不斷提升企業家創新意識,推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今年上半年,組織專家對全市176家規上高新技術企業開展“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與R&D統計”專題輔導,特別是對營收5000萬元以上的77家規上高新技術企業采取一對一現場輔導方式,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納統。四是加快“雙區”科技成果在河源轉移轉化。推動設立高校院所科技工作站,舉辦技術經理人培訓班,設立技術轉移平臺、引進孵化器運營管理機構,吸引灣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轉化。五是發揮科技對現代高效農業的引領支撐作用。配合支持燈塔盆地管委會推進創建河源國家農高區,深入實施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為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今年上半年,約有500人次的農村科技特派員深入河源農業企業、農村基層開展“三農”服務,共服務農業經營主體252家次,開展技術指導、技術培訓338場次,培訓服務農戶約3000人次,推廣農業新品種61項、新技術60項,解決農業生產技術難題62項。有效助力河源鄉村振興。六是加大科技信貸力度,推動科技金融融合發展。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低利息、高效率貸款,今年上半年,實現科技信貸1.11億元,科技信貸累計貸款總額達6.391億元,有力有效助企紓困,促進企業創新。七是營造更優創新創業氛圍。加大科技創新政策宣貫,想方設法引進科技人才,組織實施院士杰青河源行、科技人才沙龍等活動,營造良好科技創新創業氛圍。7月22日-24日,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顏德岳,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國家杰青閔永剛,廣東工業大學方巖雄教授等高水平專家在我市舉辦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題論壇,為我市新材料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二、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市科技局在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工作中做了哪些努力?接下來有什么打算?
答:作為政府科技職能部門,我們重點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配合支持燈塔盆地管委會推進河源國家農高區創建。摸清全市頭部農業企業情況,支持頭部農業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鼓勵引導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向燈塔盆地集聚。二是深入實施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面向灣區涉農高校征集入庫農村科技特派員達1597名。今年上半年,約有500人次的農村科技特派員深入河源農業企業、農村基層開展“三農”服務,共服務農業經營主體252家次,開展技術指導、技術培訓338場次,培訓服務農戶約3000人次,推廣農業新品種61項、新技術60項,解決農業生產技術難題62項。有效助力河源鄉村振興。在“龍舟水”期間,約有60多人次農村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基層指導農戶開展防御“龍舟水”和災后復產技術指導13場次,最大限度減少農戶的損失。創新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在組織特派員開展面上服務的基礎上,通過“項目化”模式推進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三農”工作。2022年,面向“三農”征集296個項目,遴選并組織實施項目40個。
接下來,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我局將繼續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導入更多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涉農創新平臺等科技創新資源在燈塔盆地集聚,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我市農高區創建注入更多的科技力量。二是進一步完善市農村科技特派員之家建設,探索建立農村科技特派員之家縣(區)工作站,為農村科技特派員赴我市開展“三農”服務提供精準對接、食宿等服務。三是做實做細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按“項目化”模式推進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三農”工作,抓好已立項“三農”項目的組織實施工作,確保取得實效。四是開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范。舉辦農業技術成果精準對接會,引導高校院所的農產品精深加工、禽畜生態養殖等重大農業技術成果在河源落地轉化。
三、市科技局在構建“雙區研發+河源孵化產業化”創新鏈條,加快“雙區”科技成果在河源落地轉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河源毗鄰大灣區,具有承接灣區創新資源外溢的獨特區位優勢。在構建“雙區研發+河源孵化產業化”創新鏈條,將河源打造成“雙區”科技成果轉化地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推動設立高校院所科技工作站,與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高校院所合作,設立了8家科技工作站。二是依托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源校區開展技術經紀人培訓,組織全市從事科技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相關公共創新平臺成果轉化負責人、科技創新服務社會第三方機構專業技術人員約150參加技術經理人培訓班,著力破解我市技術轉移人才缺乏問題,助推灣區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轉化。三是推進孵化育成體系建設,通過委托運營方式引入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運營管理江東新區孵化器,推進現有孵化載體做實做強。四是在市高新區布局建設技術大市場,為技術需求和技術成果的對接提供“線上+線下”的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