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府辦〔2022〕17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有關單位: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河源市高質量推進燈塔盆地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氣象局反映。
河源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7月8日
河源市高質量推進燈塔盆地氣象為農服務
體系建設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要求,錨定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的戰略定位和培育“五大產業”、實施“七大行動”決策部署,發揮氣象趨利避害作用,提高氣象保障市燈塔盆地農高區高質量發展能力,助力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發展提質增效,依據《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先行示范省建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廣東省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河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河源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要求,加快氣象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更加有力地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與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智慧農業氣象服務、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二、任務分工
(一)提升氣象保障農業高質量發展能力,保障生產發展
1.推進市農業氣象試驗站建設。緊密結合市燈塔盆地農高區農業發展需求,在核心區建設具有華南亞熱帶特色的農業氣象試驗站,提升市燈塔盆地農高區農業氣象研究試驗和成果轉化應用能力,實現“產、學、研、用”相結合,為農業科研、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推廣與示范等提供重要氣象科技支撐,助力市燈塔盆地農高區創建國家農高區。(市氣象局、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管委會、市發展改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科技局、東源縣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農業氣象觀測能力。緊密結合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產業布局,為各類農業產業園區提供精細化、特色化、智慧化的氣象服務,在現代農業產業園、高標準農田、種植基地等建設農業小氣候觀測站,構建融合涉農部門的“土壤—生物—大氣”觀測網絡,制定作物生長實景觀測和生長期預測的試驗方案,通過開展作物生長期觀測自動化技術和預測技術研究以及農田實景觀測試驗示范,形成集作物生長實況、氣象環境、土壤環境等要素于一體的作物種植綜合在線監測網。(市氣象局、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管委會、市農業農村局、東源縣政府、和平縣政府、連平縣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升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市燈塔盆地農高區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平臺,實現基于定位、融入生產、個性定制等分類推送的直通式服務。整合部門資源,組成由農業、氣象、畜牧業、漁業等行業構成的專家聯盟,建立聯合會商機制,在重大天氣過程、關鍵農事季節開展聯合會商、聯合調研等工作。開展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產品存儲、運輸、銷售等全鏈條氣象服務工作,并提供農業氣象業務指導產品等。開展針對氣候資源和大宗作物優勢區、優質品種選擇等專業特色的精細化氣候區劃與評價。(市氣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4.提升農業保險保障能力。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和商業保險氣象服務,開展農業氣象指數保險試點工作,提升市燈塔盆地農高區農業抵御自然災害風險能力。構建集災害監測、指數計算、事件查詢、保險理賠、風險評估等功能于一體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平臺。探索氣象指數在農業政策性保險、洪水保險、水產養殖商業性保險的應用。(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氣象局、市林業局、市水務局、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提升氣象防災減災綜合能力,保障生命安全
1.提升氣象災害精密監測能力。在市燈塔盆地農高區地質災害隱患區、森林火災易發區、重點防汛區等加密建設自動氣象(雨量)站,實現行政村區域自動氣象(雨量)站全覆蓋;在連平、和平、東源縣布設精準預警X波段相控陣雙線偏振天氣雷達,在和平縣布設1部風廓線雷達,在東源縣布設1部微波輻射計,建成布局合理、規模適當的多維度氣象災害監測體系,提升市燈塔盆地農高區氣象災害精密監測能力。(市氣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管委會、東源縣政府、和平縣政府、連平縣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能力。發展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及影響預報服務技術,開展定量化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及其影響評估。建立臺風、暴雨、干旱、強對流等成災模型和致災閾值指標庫和預測模型,實現氣象災害風險、危害的快速識別;突出做好防汛抗旱、山洪地質災害、雷雨大風災害、森林火險等氣象服務。(市氣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管委會、東源縣政府、和平縣政府、連平縣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升氣象預警信息傳播能力。推動廣覆蓋立體化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和傳播設施建設,暢通預警發布綠色通道,在偏遠山區、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農業產業園、休閑農業旅游觀光景點等重點區域共建共享信息顯示屏、農村大喇叭等高效便捷的接收系統,并結合衛星通信、多媒體和5G等技術手段,著力實現重點時段、重要區域、脆弱人群、旅游景區、偏遠地區的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精準快速靶向發布和廣泛傳播。(市氣象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應急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務局、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管委會、東源縣政府、和平縣政府、連平縣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提升氣象災害風險防范能力。完成市燈塔盆地農高區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精細化風險評估及區劃,建立數字化氣象災害風險地圖和氣象災害風險大數據分析應用平臺,提高市燈塔盆地農高區氣象災害防御應對和快速反應能力,提升暴雨洪澇、雷電大風、中小河流、山洪和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防范能力,加強風險普查成果在燈塔盆地開發、保險等方面的深度應用。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度,開展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市氣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水務局、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管委會、東源縣政府、和平縣政府、連平縣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提升氣象保障生態文明建設能力,保障生態良好
1.提升生態氣象綜合業務觀測能力。完善生態氣象觀測網,加強對江河、湖泊、森林、溫室氣體等的監測,提升市燈塔盆地農高區大氣環境、地表植被、土地利用、水體水質、盆地開發等生態要素的監測評估能力;強化衛星遙感對市燈塔盆地農高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的生態狀況動態監測,為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氣象科技支撐。(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市水務局、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管委會、東源縣政府、和平縣政府、連平縣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生態文明氣象保障服務能力。挖掘市燈塔盆地農高區優質生態氣候資源,開展基于負氧離子濃度、天氣舒適度等要素的生態旅游目的地智能推介。開展針對生態旅游的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和營運保障等全鏈條服務,提升市燈塔盆地農高區宜游、康養等生態產業的氣象服務能力。開展生態質量氣象評價、生態功能與價值評估等生態氣象服務產品。開展特色作物及果樹、觀賞植物的花期及特色林果采摘監測預報,建立市燈塔盆地農高區賞花、采果實況和預報“一張圖”,廣泛開展生態旅游資源宣傳推廣工作,助推鄉村休閑旅游、健康養生等產業發展。(市氣象局、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管委會、東源縣政府、和平縣政府、連平縣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升生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能力。開展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生態保護與修復氣候可行性評估,開展空間規劃等重大規劃和重點工程對當地生態影響的氣候可行性評估。加強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水資源等影響研究。開展市燈塔盆地農高區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評估區劃,提高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氣象保障能力。做強趨利型生態氣候服務,深入推進“國家氣候標志”和“嶺南生態氣候標志”品牌創建,以氣象科技為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咨詢,開展“中國氣候好產品”“中國氣象小鎮”“嶺南生態氣候優品”等品牌的針對性創建,發揮品牌效益,深化當地特色資源的品牌化打造、推廣和宣傳。(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管委會、東源縣政府、和平縣政府、連平縣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綜合保障能力。構建生態修復型人影作業保障體系,圍繞保障糧食生產、生態濕地涵養、降低森林火險等級、改善空氣質量、流域水庫增容等重點服務需求,建設人工增雨示范基地。影響天氣標準化作業基地。開展常態化人工增雨作業和開展暖云煙爐增雨等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研究,提升人工影響天氣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庫蓄水、河湖補水、減輕氣象干旱等方面保障能力。(市氣象局、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管委會、東源縣政府、和平縣政府、連平縣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工作協調機制,突出解決資金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等關鍵問題,確保任務落實。有關部門要按照責任分工,細化政策措施。(各有關部門,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管委會、東源縣政府、和平縣政府、連平縣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支持力度。健全與氣象部門現行領導管理體制相適應的雙重氣象計劃體制和相應的財務渠道,積極爭取省級涉農資金、上級部門和各級政府的支持。鼓勵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實現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的統籌使用,加大對燈塔盆地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的投資。(各有關部門,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管委會、東源縣政府、和平縣政府、連平縣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人才培養。建立和完善農業氣象業務人才培養激勵機制,探索人力資源集約化培養、管理。結合燈塔盆地氣象為農體系建設業務發展需求,加大農業氣象業務關鍵急需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智力引進、人才交流培養和培訓力度,加強與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開放合作,著力培養農業氣象骨干人才。(各有關部門,市燈塔盆地農高區管委會、東源縣政府、和平縣政府、連平縣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